聚云动媒 首页 营销 品牌营销 查看内容

品牌广告预算减少,都是流量造的孽?

2025-8-28 08:11| 发布者: 铜豆| 查看: 58| 评论: 0

摘要: 广告预算减少,不能简单归咎于“流量造的孽”。流量逻辑的确推高了成本,让 ROI 下降,但品牌预算并没有消失,而是重新分配到更能带来确定性的地方。从“买流量”到“造关系”,从“短期冲刺”到“长期陪伴”,这广 ...

过去几年,品牌广告投放不再像以往那样“大手笔”,预算越来越紧,投放也越来越谨慎。从市场反馈回来的很多声音把矛头都指向了“流量”:平台竞价推高成本、效果投放的边际效应递减、ROI下滑……仿佛一切预算收缩都是“流量造的孽”。但仔细看行业数据与案例,我们发现事实远比表面更复杂。预算收紧的背后,是品牌战略从“买流量”到“造关系”的深度转型。

一、预算收紧是趋势,但并非“砍掉广告”

首先,广告预算确实整体趋紧,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“不花钱”了。据相关调研显示,2024 年广告主的预算增长整体有限,反馈到市场端尤其感受到拉新成本上升、效果递减。

换句话说,预算并不是凭空消失,而是在重新分配。企业减少了盲目的“大撒币”,转而追求更精准、更可控的投放。数据显示,近九成广告主认同“品牌心智是核心竞争力”,而在费用分配上,近六成广告主选择“品大于效”或“品效相当”。这意味着,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:如果没有品牌力托底,效果投放再猛,也只是昙花一现。

这背后的呈现出来的现象是广告主越来越迫切想知道“钱花在哪里”,而不是“花了多少钱”。对很多品牌来说,这是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:从过去的“盲目扩张”,走向“结构优化”;从“买量冲KPI”,转向“沉淀长期价值”。

二、“流量的迫害”:为什么钱越砸越不划算?

为什么品牌觉得广告越来越“不值钱”?问题的关键就在于“流量逻辑”。当流量变得越来越碎、越来越空,广告就像被绑在一个加速跑步机上:你不跑就掉队,你拼命跑却发现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增加多少。

总结目前的广告投放逻辑看来,首先是流量越来越碎。如今的消费者注意力分散在短视频、直播间、社交圈、电商推荐流之间。一个挑战赛火三天,第二天就有几十个模仿者跟进。用户的记忆和好感度无法长期沉淀,广告效果自然呈现“即用即散”。

其次是流量越来越“空”。很多品牌买到的只是一次性的触达:用户看过、点过,但并没有留下关系。效果广告在转化链条中扮演的是“临门一脚”,而不是“陪跑全程”。当品牌只依赖这类触达时,就会发现 ROI 越来越不稳。这就是所谓“流量的陷阱”:在表面上看似精准,但在长期层面却难以积累势能。短期见效,长期透支。

最后是流量陷入了困境,据数据显示,美妆护理行业 2025 年上半年营销投放规模达 720 亿元,同比增长 19%,激烈竞争直接推高流量成本。这种机制下,企业被迫陷入 “囚徒困境”:不投流就没有曝光,投流则利润被蚕食。

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,广告投流依旧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阶段。企业即便投入百万预算,甚至将所有资源押在追逐流量曝光上,也并不能简单地用“对”或“错”去评价。因为广告投放从来都是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紧密挂钩的:在不同阶段,所需要的传播逻辑和打法本就不同。

真正的问题在于:如果企业只停留在流量思维,沉迷于短期的曝光与点击,而忽视了品牌长期建设,那么这条路注定走不长远。流量可以是加速器,却无法成为唯一的支撑;只有把流量和品牌心智结合起来,广告投放才会从“消耗”变成“积累”。

三、广告不只是投放,更是关系的沉淀

预算收紧的另一面,其实是企业战略的转型。品牌们正在尝试把广告费投到更能沉淀价值的地方。可见,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,早已意识到流量只是短期的放大器,而关系才是长期的蓄水池。比如,星巴克的周边产品、蜜雪冰城雪王的IP整活、瑞幸咖啡的“送咖啡券社群”等等,借助用户需求构建用户与品牌关系的符号。用户在一次次的习惯养成与愿望达成当中愿意一次次复购,这不是流量,而是关系在驱动。

其次,与其追逐流量热点,不如打造长期可复用的内容资产。比如,某母婴品牌连续几年围绕“亲子节日”打造主题内容,逐渐积累成品牌符号;华为的“花粉俱乐部”,通过邀请用户参与测试、采纳意见,让用户觉得“品牌的进步有我的功劳”。这种参与感,远比一次广告点击更能形成粘性。短期的流量收割或许能带来销量的高峰,但只有关系经营才能撑起品牌的长青。

对平台而言,流量红利时代已经过去,仅靠“卖广告位”并不能持续。平台必须提供更深层次的品牌价值服务,比如 IP 合作、内容解决方案,甚至帮助品牌打通私域链路。对整个行业而言,这是一场“价值回归”。过去的几年,大家都在抢流量、卷投放,如今则更强调品牌力、产品力与用户关系的结合。

结语:广告预算减少,不能简单归咎于“流量造的孽”。流量逻辑的确推高了成本,让 ROI 下降,但品牌预算并没有消失,而是重新分配到更能带来确定性的地方。从“买流量”到“造关系”,从“短期冲刺”到“长期陪伴”,这广告行业的真正命题。广告行业的下半场,拼的不是谁投得多,而是谁能投得更稳、更远。问题不是“有没有钱花”,而是“能不能花出长期价值”。



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