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云动媒 首页 营销 品牌营销 查看内容

公司没有品牌部,不必大惊小怪

2025-6-25 12:07| 发布者: 铜豆| 查看: 119| 评论: 0

摘要: 打磨“营销”类的刚需能力(策略能力、内容力、洞察力、运营力等),才能在任何变化到来之前,稳如泰山。


周鸿祎看来铁了心要在黑红路线上走到底。

前阵子他高调放话“要干掉360整个市场部,一年可以给公司省下几千万元”,要靠AI智能体独自一人搞定一整场新品发布会;到了6月11号当天,整个新品发布现场,的的确确只有周鸿祎的solo演讲。

但他在发布会上也没忘找补:

“我当然没有那么心狠了,我这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。我实际上是给市场部传递了一个消息,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,到了 AI 时代,你要养成用 AI 的习惯,你要懂 AI,不然你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。”

啊?这?

现在的新品营销还能这么玩?

口嗨立人设,顺带把吭哧干活的打工人祭天?

说实话,去年他喊着“所有企业家都该做网红”的时候,我一度还挺佩服他的网感。但现在呢?他的口播文案越来越像网上的金句摘抄,我偶尔刷到过几个他带货的口播切片,用的都(疑似)是AI生成的语音口播。

疑似哈,我很严谨地说,“疑似”。

所以这波操作其心可诛,明摆着就是拿最近几年“品牌部裁撤”、“市场部调整”的争议做噱头。

但问题是,这碗冷饭,早就炒糊了。

裁掉市场部,想省什么钱?

先把账算清楚。

做过老板的人都知道,“裁掉市场部能省几千万”“裁掉品牌部省成本”的说法,本质上都是在偷换概念,完完全全混淆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和品牌建设成本。

如果是为了省人力成本,那市场部的工资在总成本里总归是可控的一项,砍掉也无可指摘。

但就拿360这波所谓“干掉市场部”的操作来说,员工并没真的被裁,只是把传统市场职能拆解到其他业务线里,该干的活照样得干。该付的人力成本一分没省。

那问题来了:

大家口口声声说“品牌部烧钱”,烧的到底是什么钱?

“砍市场部省成本”,想省的又是哪部分成本?

说白了,真正烧钱的,是老板们自己定下的KPI。所有的品牌、市场、销售、公关、媒介……你只要还想要增长、还想投放、还想上热搜,那背后就得烧钱。

请注意,那些能自带流量、动辄登上热搜的网红企业家,不代表他们就不烧钱。他们只是用个人IP补贴了部分的品牌流量,背后一样是团队运营、脚本策划、投放预埋、买断流量,隐形支出一个都不少。

更别说这几年,什么“裁品牌部”“砍市场部”的新闻,多到已经麻了。

图片来自ChatGPT,海外大型企业趋于“去CMO”化,更倾向结构重组而非彻底裁员

而且,AI的使用方法大家也摸索得差不多了,谁都知道AI只是辅助工具,不能完全代替人类思考,这也是为什么AI生成的答案下面总会有“需要仔细甄别”的标识。这时候再打着“靠AI干掉整个市场部”旗号,就会直接被人类识别为噱头。寒的是自己员工的心。

“AI智能体干掉人类”的表达,也太过轻飘,太不人本。

今天我在刘润那里还看到一个观点:人类和AI相比,最大的优势是“责任意识”。

换句话说,人类能校验过程、能承担结果,能一丝不苟地为一件事负责到底。真正撑起组织的,从来都不是AI和算法,而是人。

人大教授王熊则认为,“建立直觉链接、直觉判断,从无数的可能性中找到焦点”的能力,是AI时代,人之为人最该具备的能力。

AI永远学不会的,是“人类的直觉”。

不是只有品牌部,才在“做品牌”

我一直认为,没有品牌部,不必大惊小怪。

前面我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聊“品牌部”和“市场部”的裁撤,其实更多是针对企业的内部协同和资源分配。但必须说清楚一点:

实际上,“品牌部”和“市场部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:

品牌部的功能,是长期心智建设,是让消费者“记住你、相信你”,获得无形的偏爱;

市场部的功能,则更多是为销售做支撑,是流量和转化的执行者,品牌是市场下的一个子集。

拿京东来说。

去年京东撤掉了品牌部,引起一片哗然。但事实是,表面上看是“砍掉了品牌部”,实际上品牌相关的工作仍然存在,只是以其他形式、由不同部门继续承担。

在很多企业里,品牌部在高举高打的营销之外,也需要承担众多“品牌管理类”工作:品牌手册、视觉规范、物料标准、展会布置、年度营销方向......

这些工作不性感,但至关重要,是品牌底盘的那一部分——规范与维护。

但问题是:你以为“做品牌”只是品牌部的事吗?

事实上,几乎每一个业务线、每一个触点,都是品牌的延伸。

他们做的每一张海报、每一个脚本、每一次和用户的交互,都是品牌在说话。

在我看来,公司的每一件小事,都是在“做品牌”。

品牌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利,它是一个企业整体气质的外延,是所有动作的统一呈现。

真正决定品牌偏爱度的,不只是市场部或品牌部的这几个人,而是每一个在用户触点上的真实感知。创始人一句话、产品本身、服务反馈、售后响应、媒体报道、用户UGC……都比一份完美无瑕的品牌PPT更能影响消费者的感知。

所以,当“品牌部”被摘下,只要品牌的触点依然在发生、有在被管理、有在进化,那它就仍在“做品牌”。只是换了路径、换了人干而已。

李倩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:

真正做内容做得好的品牌,是看不到什么爆炸性的代表作的。做内容的目的,不是要“爆”,不是要“炸”,而是要“持续沟通”、“始终说清楚”。

说得太对了。

做品牌是要在日常的每个经营触点上下功夫的。品牌不是靠喊口号立起来的,它是靠日拱一卒的细节堆起来的。

我最近看到一个顺丰的横幅标语。一句话,直接引发了一大波吐槽。

明显,它八成不是品牌部的产物,可能就是一个站点快递员的“灵机一动”。但就是这小小的一句话,伤害了品牌的形象。

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。比如市面上频繁被抵制的“厌女品牌”。

这些品牌为什么翻车?往往就是一句文案、一张海报,一次“创意”过头、审美畸形的传播物料,引发了女性用户的集体反感,瞬间被打进“厌女品牌”黑名单,品牌资产直接打折。

你说这些内容是品牌部出的?不一定。更可能是电商设计团队赶图搞出来的,或者是渠道运营发的稿,甚至就是哪个实习生写的私域文案。

但结果呢?消费者不关心这些。对用户来说,不存在“哪个部门说的”。

只要挂着品牌的logo出现,就是品牌说的。

正面案例也有,甚至更具说服力。

比如最近淘宝的客服段子频频出圈,彻底打通了“服务沟通”与“品牌好感”之间的通路。

这些段子不是品牌部刻意所为,不是大张旗鼓的品牌广告,不是明星代言或TVC大片,而是一个又一个“人”在和消费者真诚沟通时,展现出的机灵、幽默、人情味。

但它所产生的品牌红利,却实实在在地沉淀了下来,甚至比很多几百万预算的传播战役更有效。

所以,别再沉迷于品牌部/市场部到底该不该存在这个伪命题了。

每一个对用户可见的动作,都是在做品牌。

每一个面对一线消费者说话的人,都是品牌的喉舌。

公司里每个员工的行为,都是品牌文化的外溢。

你把品牌部砍了,或者把市场部整合了,那又怎么样?

从这个视角,回头再考量周鸿祎的这波营销,毫无疑问就是对360品牌信任度的又一次透支和折损,丢掉的是对品牌的认同。

当然,可能也从来都没被认同过。

最后

做品牌重要吗?当然重要。

有的老板误认为品牌就是立人设,靠产品撑住就行。但要清楚,一旦人设坍塌,你的品牌就退回成义乌小商品级别的存在了。没有了品牌偏爱,你就成了可被替代的nobody之一。

组织形式只是表象,品牌意识才是本质。

对各位老板来说,与其焦虑“品牌部还该不该存在”,不如把问题想清楚:

品牌工作,有没有被系统性地接住?

品牌资产,有没有在持续积累?

品牌表达,是不是统一且有效?

如果这三问的答案都是肯定的,那这个公司就是在做品牌。至于是不是“品牌部”来做的,早就没那么重要了。

而对于各位打工人而言,在这个降本增效的时代没有哪个部门是免死金牌。

打磨“营销”类的刚需能力(策略能力、内容力、洞察力、运营力等),才能在任何变化到来之前,稳如泰山。



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