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李靓蕾和王力宏的大瓜过后,爆炸性热点许久没有出现了,作为一个新媒体人,你是否还每天守在微博前蹲点,等着一个能给你提供选题的好热点? 如果是这样,很显然你对热点的把握还很初级。年末了,未来一段时间肯定还会有大热点出现,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热点。 提问 找热点,用热点,还能“一招鲜”吗? 时间倒推5年,那时候新媒体行业还没有那么火爆,新媒体人只需要找到出现的大热点,跟着蹭一蹭,就很容易得到一个不错的流量。那时候,蹭热点就讲究一个快,即快速发现热点事件,快速整理思路、图片并输出内容。 其实,很多新媒体平台直到今天也是如此,例如搜狐娱乐,对刚曝光的热点事件来说,前几位发布热点相关内容的新媒体号,就将平分这块热点的蛋糕。 现如今,新媒体人越来越多,想要以速度致胜越来越困难,思路就成了新媒体人补救的方法。 1 制作热点内容的思路 许多新媒体运营者在看到热点事件时,都是以热点事件给自己带来的直观感受入手分析,再深入一些,可能会提及事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象。不过,仅做到这种程度就会出现两个新媒体运营者不太愿意见到的现象。 一是被事件反转打脸,二是内容与其他账号类似,没有稀缺性观点,用户看了不感冒。 这两点我们分开举例说,先说怎么不被打脸。 反转事件实在太多了,最典型的当属几年前的网红殴打孕妇事件,事情刚出来,网红被骂的狗血淋头,最离谱的是网红的爷爷收到了网友送来的花圈然后气死了。之后事件反转,受伤图片是孕妇伪造的,网红也没有打电话找关系,这时候先前骂网红的新媒体号就都默不作声了,直接一个装死。如果大家是这些新媒体号,再面对自己用户的时候,不尴尬吗? 所以看热点事件,应该有一套系统的方法,能让自己较清晰、理性的看待热点事件,防止被打脸。 首先新媒体人可以先判断自身状况,明确自己是否是当事人,像网红殴打孕妇这种情况就不必说了,属于极端个案。但是诸如被网络诈骗这种有一定群体指向性的热点事件,新媒体运营者如果经历过,就可以大胆发声,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,如此怎么说都不会被打脸,因为你是当事人。 其次是寻找热点事件报道的盲区,很多时候热点都是营销号爆出来的,他们根本不关心事件的结果,只关心有没有人在评论区吵起来。如果连新媒体人都被他们带着跑,那整个新媒体环境就没法要了。所以新媒体人需要反复审视整个事件,看是否有违背报道的盲区,如果有,在分析热点事件时一定要把事件盲区也加入其中分析多种可能性,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立场利于不败之地(虽然如此理性的分析可能会让你遭受网友的谩骂)。 最后才是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,当你确知自己扫清盲区,可以理性看待问题,才好去发表观点。 再说如何提取稀缺性观点。 很多人觉得稀缺性观点的提取是思维能力问题,这一点我可以承认,但我要强调一下,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弥补的。 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观点在正能量的情况下保持稀缺性,最需要的是多看热点,多分析热点,这就涉及提取稀缺性观点的方法了。 一个热点事件无论如何分析,新媒体人都很难找稀缺的角度,但如果两个甚至多个热点结合在一起分析,那角度自然就多了起来。也就是说,想找稀缺性观点,重要的是做同类热点事件的关联,将关联的两个或多个热点事件对比,研究其中的异同,把对热点的研究点变成研究线,才更容易找到稀缺性观点。 “同类热点”的定义,不是大体相似,而是有相同标签。比如波司登推出新款羽绒服登山2.0,和神州十三号载人航天,这两个热点看似不相干,但有相似的标签,即国产、中国人的攀登精神等。 如此,当别人还在纠结于波司登羽绒服的科技技术时,你已经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、技术进步、凸显民族自豪感的内容落点。 2 别再盯着微博找热点了 说完上述方法,新媒体人应该意识到热点积累对制作热点内容的必要性了,所以下面我要说说怎么找热点。 我是建议大家不要盯着微博找热点了,我先前也说过,微博热搜真的没什么营养,而且微博再继续发展它娱乐八卦的方向,很有可能要被监管部门逮捕了。 从当下热点的大形势看,彰显民族自尊心、民族自豪感的热点是大的趋势,此外,新媒体用户开始聚焦自己的兴趣偏好关注热点了,因此垂直行业的大热点可能是未来新媒体人找热点的风向标。至于娱乐八卦热点,在清朗行动下,所占市场会越来越小。 综上,我推荐各位换一换找热点的平台。今日头条首当其冲,因为它平台调性决定了该平台热点一定是符合规定的。再有就是大家需要下载一些垂直行业的app了,从中寻找一些行业热点,可能会让你有不少的积累,甚至在未来运营过程中有不少收获。 然后再强调一点,因为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推荐内容受用户的兴趣标签影响,所以新媒体人要注意所搜索各种类型的热点,干扰平台算法,以防止平台强行灌输某一种类型的热点内容。 总结 说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观点就一个——让各位新媒体工作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圈。在工作行为上,大家可以有打工者心态,即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货,但在工作内容上,新媒体工作者不能有打工者心态,还是要勇于走出舒适圈,热点事件的关联、分析、寻找稀缺性角度,就是很好的试验田,加强自己对热点的把控能力,才能适应各种新媒体岗位,实现真正的“一招鲜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