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云动媒 首页 运营 产品运营 查看内容

怎么样做一场高转化率的营销活动?

2023-6-18 01:43| 发布者: 一灯| 查看: 235| 评论: 0

摘要: 这篇文章综合了我在甲方乙方做营销的经验和感受,给出一个建议:营销人未来的发展路径之一,是必须拥抱电商。

这篇文章综合了我在甲方乙方做营销的经验和感受,给出一个建议:营销人未来的发展路径之一,是必须拥抱电商。

如何做一场高转化率的营销活动

本文适读人群:

乙方做营销推广的人

未来想去甲方做品牌的人

初创公司的品牌营销团队

为什么你应该阅读这篇文章:

知己知彼。充分了解乙方人做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、以及充分了解甲方到底是如何做营销活动的

完善自我营销知识体系,更好的与甲方沟通、过稿,实现双赢

整个分享由以下三部分构成:

1、综合自己在甲方和乙方做品牌营销经验,聊聊乙方做营销活动时,底层营销思维上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
2、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一起看看甲方内部是如何做品牌营销活动的,运用了了哪些思维和方法,是否值得乙方学习。

3、针对如何做高转化率的营销活动,我会分认知和技能上提供一些建议。

一、案例引导思考

首先我们先看一个案例。

这是某广告公司在给某快消品做新品上市的营销推广方案。

这是大部分广告公司在做营销推广方案时,前面策略分析部分必有的一个环节:前面先有预热、中间有话题引爆、后期有二次传播。

每个人写方案时用词不一样,但基本都是三段式,每一个推广阶段下面细分小主题、关键词、媒介组合、内容创意等等,前面的活动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,层层递进,最后实现从声量到销量的转化。

看起来无解可击,完美自洽。

我以前在给甲方提案的时候,也是这么做的。

但我相信,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么写方案,背后原因是什么,以及依照次策略写方案做出来的执行,是否存在问题。

二、广告人做营销活动常见的问题

广告和人的行为和需求关联度很强,所有的广告都是为了更好的影响人的态度甚至行为。

所以,当我们在做出一营销方案和活动时,其核心是基于我们对消费购物行为和心理的理解。我们认为她在消费前会经历哪些心理变化,我们会就这个变化制作针对性的广告,影响她,让她产生购买。

所以,我们先来个小回顾,聊一些广告人都知道的理论。

AIDMA 理论

传统广告时代,媒介渠道单一,消费者购物前的决策心理是这样的,会经历这5个步骤。

这就是一个漏斗,最终买的人肯定比看广告的人少。

因为媒介单一,要么电视,要么报纸杂志,要么户外,购买渠道也只有线下,而且商品品类也不够丰富,所以品牌方和广告公司最看重的其实第一个环节,注意,只要让更多人看到、不停的看到,植入消费者大脑,当消费者在线下渠道购物时,就会激起他们的记忆,最后产生购买行为。

为什么大家要去挣央视广告黄金位、电视上播反复洗脑、报纸广告、户外广告,就是基于以上特定年代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心理和行为。

(这种类型的广告当下有没有效果呢,当然有,但需要花大量广告费进行饱和式投放)

AISAS 理论

到了互联网普及、手机支付、社交媒体几乎人人都在用的时代,日本电通公司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,他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,消费者购物前的心理决策模型是这样的,大家先看到广告,然后产生兴趣,最后会主动在网上搜索对比,了解更多产品信息,然后去淘宝店里下单,使用体验不错后,在自己的朋友圈、小红书或者微博分享。

对比下来,变化了两个:搜索和分享。

因为这个时候,媒介碎片化、选择更多、消费者注意力稀缺,大家不再是被动接受,而会主动选择和对比,消费完后,还会打卡分享。

所以在这个理论模型里,品牌方和广告公司最看重是搜索和分享,这也是为什么种草营销这么火,为什么商家会通过红包福利鼓励更多分享,形成口碑效应。

现在几乎很多广告公司做的营销方案和执行,都是基于AISAS的理论。

所以看到这里,大家发现这套理论存在的问题了吗?

如果没有,我再举一个例子。

举例我们之前做的某公众号投放,ROI=1。不赚不亏。而且当下在公众号平均打开率1%-3%、跳转率5%、电商页面下单率5%,而我们做到10% 尚不赚不亏,想想 那些做不到这个转化率的,大概率会亏钱。

所以看到这里,大家会发现,基于AISAS做的营销活动存在的问题:

购物过程会被很多因素干扰、转化率低、流量浪费。

例如我在GQ看到一篇广告内容,看完之后,你会立马复制口令去淘宝下单吗?也许你刚复制好口令,关闭微信,突然看到一条微博推送,觉得很有意思,被吸引点击,看完微博,有去B站连带逛了逛,最后完全忘了或者觉得麻烦,根本不会去淘宝。

从你看到广告,到最终完成购买,这中间,有态度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你,所以转化率一年比一年低,基本所有内容平台都是这样。

大家都想找流量洼地,结果就是,流量红利很快被消耗,流量变贵……

我们再看看当下甲方对营销活动的实际需求:买买买买……

甲方追求营销活动的短平快和及时转化。

怎会容忍先A—I—S,然后再购买?

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:甲方最看重销量,特别是今年。

对很多企业来说,生存是最重要的KPI。

生存的前提是,企业有足够多的现金就,足够快的资金周转率。

对于甲方来说,任何一笔花出去的营销预算就和投资一样,那上面我讲到,当下媒介、渠道、信息变化非常快,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,所有对很多起来来说,广告这笔投资是有很大风险,为了快速回流,所以希望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渠道看到广告,都能产生购买冲动,最后下单购买,源源不断的带来现金流,维持企业生存。

甲方在做每一场营销活动前,都有销售额指标,然后会把这个指标拆分到各个项目组,变成业绩考核指标。

这就是甲方看钱看销量的原因。

导致甲方在营销活动中,追求及时的转化,任何延长购买行为的营销活动,都会被pass。

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出,乙方在做营销活动时,擅长和喜欢的是内容创意、制造社交话题,提高品牌曝光,你能看到他们在提案的时候,在策略和创意部分,能滔滔不绝的分析;

对于营销活动,甲方永远是结果导向,看成本,看一场活动做完最终能带来多少销量,赚多少钱;

这这中间始终存在割裂。

所以,当我在甲方,因为人手不足,启动新品上市推广的比稿时,凡是看到提案策略部分,用了三段式的,先……再……然后……的,基本会被pass。

而且,就我了解,这几年很多广告案例,要么就是悄无声息,要么就是圈内自嗨,有声量缺销量,好不容易出圈了几个,大家也在争论声量和销量哪个更重要。

所以,当媒介、甲方生存需求、消费者购物心理都在变化的时候,一些广告公司还在按照AISAS做营销活动,就会出现一些问题:

1、从注意到购物,一共有4步,转化路径一旦变长,中间就会收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印象,导致转化率降低,最后造成流量和预算的浪费。

2、AISAS当然是有效的,但是它也面临一些问题,企业有经营压力,甲方最容易砍的就是品牌广告,投效果广告,而品牌广告背后基本上就是AISAS。

三、了解甲方内部做营销活动的方法论

这是今年双11各个品类销量排行榜。

这些品牌在双11之前都会做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,花大量的预算去做投放,甚至是和广告公司合作,在社交媒体上做内容做话题等等。

总之,就是都在抢流量。

我们可以想想,这些企业内部是如何开始一场活动的呢?乙方是哪个环节开始和甲方合作的?

说下我之前在乙方和甲方做双11营销活动的感受。

站在一个乙方的角度看这些品牌的推广,可能从接到一个brief出发,大一点的乙方可能会做整个营销方案,预算几百上千万那种,然后内部想策略、头脑风暴想创意,最后做内容,写好媒介策略,给到甲方去执行;小一点的可能就是内部做某条双11的TVC、H5、预热海报等等单个项目,完成brief,交给甲方,乙方的工作结束。

这就是乙方能看大的全部,乙方接触不到或者不了解全貌,他接到的只是单个内容创意项目,所以重心都在思考如何做创意如何做内容上。

但我在甲方,看问题的角度就不是这样。

就我自己在甲方做品牌营销来看,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可以分成三步,找人、引流、转化。

这是整个交易闭环和流量闭环。

首先我需要根据今年的销售目标和人群特点,分析我今年双视11需要覆盖的人群,是要做新客户增长拉销量,还是需要做老客户复购增加销量,还是同步。

确定了目标消费群体之后,我就要想办法通过广告把这群人引流到淘宝,也就是把流量引导淘宝,最后在淘宝通过各种用户运营、种草、页面优化、福利等等多种方式,刺激进店人群的下单,形成购买力。

对于甲方来说,第二布引流和第三步转化同样重要。

但大部分甲方和广告公司的合作,都会在引流部分。需要广告公司通过创意和内容,让更多精准的流量进到淘宝店,然后甲方去做转化。

这有点类似一个上下接力的流量游戏,乙方负责制造流量,甲方负责消化流量。

但对于广告公司来说,却存在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,广告人辛苦加班熬夜最后做出了方案,在社交媒体上搞出来大新闻,一大波流量进入到了淘宝店,但是流量进店后,是如何形成购买率的,这最重要的一步,决定了最终的销量,但乙方是不知道的,很多乙方也没有意识到这一部分的重要性。

如果大家有了解过电商运营就知道,任何人进淘宝,到最后购买,这中间存在很大的变数。

你可能直接点击跳转链接进店下单,也可能进店后再首页停留几秒钟然后离开,也可能进店后各个刷了一两分钟,最后把某几个收藏或者加入购物车。

这些都是不同的结果,每一种结果都能从数据山分析出,广告人在淘宝外做的推广,人群覆盖是否精准、内容是否足够有创意吸引人,点击率怎么样等等。

这些结果,一定程度上能检验广告人在前期做的推广的效果。

但广告人没有意识到这个环节,缺失了这一个环节。

如果你在做接力赛跑,但你不知道最终的方向和目标,你如何能把跑好呢?

这一部分是因为,公司分工的不通过,乙方只负责创意和内容,但是,如果乙方能更好的了解流量最后的变化,是不是在前期做创意做内容时,目的性更强呢?

也就不会做出很多自嗨的项目。

所以,如果我们跳出乙方,从整个营销活动的源头开始看看,甲方内部是如何开始一场营销活动的,乙方是从哪里开始参与,以及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的,会更好的理解。

我们可以看看蓝色,是总目标的拆解。

黄色部分,一个淘宝内运营推广,一个是淘宝外,也就是大部分广告公司参与的部分。

每一个媒介的流量、转化率、下单数量、成交额等等,消费者从看到到购买的每一步都有详细的数据指标和提前预估。

甲方做品牌营销活动,都是数据导向、流量导向、结果导向,所有的创意、内容、话题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服务。

这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工作。

这样的好处是,活动结束后,可以根据数据追踪和分析,了解每一个渠道的投放和推广是否OK。

例如,如果最终销售额茶100W,我们能从后台数据分析出,这100W的缺口,是因为流量进店后转化率低,还是进店的流量不够;

是因为店内运营不行,还是我们在淘宝外做营销活动时,针对的人群不够精准、内容不够好导致点击率比较低等等。

很多广告或者营销项目做得好不好,后台的数据都能看到的。

很多广告圈内认为好的案例,在甲方看来,不一定好。

我们了解了甲方内部是如何开展项目工作,就能明白,在甲方,花出去的每一块钱都有自己的使命,每一点流量,都必须实现自己的价值,因为他是一整个完整的链条,任何一部分出现误差,都会影响最终的销售额。

在我理解,甲方很多时候做营销,有点类似在填坑,我们会根据销售额目标,把任务和流量一步步拆解到最小单位,制定目标,然后通过推运营和推广,把一个个坑填满,完成目标。

这个过程中,乙能发挥的作用,就是用创意和内容帮助甲方多快好省的填坑。

那如何多快好省的填坑呢?还是用以往的AISAS理论做营销活动吗?

AISAS是可用,但我们刚才也分析过它也在存在问题。

所以,如果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流量和购买的闭环,更好的做出能落地执行有转化率的活动,就必须了解电商思维。

为什么了解电商?
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