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场的生态链中,实习生一直扮演着基础岗位的“生力军”角色,他们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强的学习能力,为公司贡献着劳动力。然而,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,这一传统的职场格局正在被悄然改写。 最后一排工位消失之谜:从实习生到AI助手的岗位迭代 2025年春节后,上海长宁某灯具公司的市场运营主管黄莱发现,原本挤满实习生的办公室后排工位变得空荡荡。公司要求她将团队实习生从3名缩减至1名,转而使用AI工具完成内容审核、舆情监控和文案生成。此前,实习生需要耗时数日整理博主名单、撰写评论,如今AI仅需几秒即可生成十套备选方案。黄莱坦言:“实习生的工作成果需要反复沟通修改,而AI的产出能直接对标商业需求。” 这种变化并非孤例。广东某地方报社国际新闻部主编李森发现,原本负责资料整理的实习记者岗位缩减了三分之二。AI能在5分钟内梳理出中东局势的十年演变脉络,而实习生需要花费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。这场始于效率革命的岗位迭代,正在改写职场新人的成长路径。 当流水线上的“练兵场”成往事:AI造成的多米诺效应 AI对基础岗位的替代已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。在制造业,流水线上的基础操作岗位曾是实习生的“练兵场”,如今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逐渐取代了人工,实习生的岗位数量锐减。以汽车制造为例,一些工厂通过引入AI驱动的自动化设备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降低了人力成本。 在金融行业,数据录入、报表生成等基础工作曾是实习生的日常任务,如今AI的数据处理能力让这些工作变得快速而精准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利用AI优化流程的同时,对实习生的需求也相应减少,实习生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,才能在有限的岗位中脱颖而出。 此外,在教育行业,北京某在线教育平台裁撤70%课程助教,由AI完成作业批改与学习轨迹分析;甚至在司法领域,杭州某律所的案例检索实习生被法律AI取代,后者能3分钟筛查万份裁判文书。 更具冲击性的变化发生在医疗领域,上海某三甲医院推出AI生成式病历系统,能准确理解并处理特定医学术语,生成符合专科要求的高质量病历文档,一键辅助生成入院记录等结构化病历文书,让病历书写用时大幅缩短,也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。 算法困局中的后遗症:效率崇拜下的职场生态畸变 AI的入侵给职场带来了多方面的后遗症。首当其冲的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。大量基础岗位被AI取代,导致实习生和初级员工的就业机会减少。以新闻行业为例,AI能够快速整理资料、生成初稿,使得对初级记者和实习生的需求大幅下降,这不仅让新人难以踏入行业门槛,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。 此外,AI还改变了职场的工作模式和人际关系。在一些公司,由于AI的高效性,员工的工作量被不断增加,工作压力随之加大。在一家内容创作机构工作的李姗姗所在的公司就是如此,上司认为员工借助AI应该完成更多的工作,结果导致她的加班时间比以往更长,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被打破。 驯服AI的密钥:重构人机共生的职场新伦理 面对AI带来的挑战,职场人需要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环境。对于实习生和求职者来说,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。他们需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,学会运用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,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,以区别于AI的机械化操作。 企业方面,也应重新审视AI与人力的协作模式。合理规划工作流程,让AI承担重复性、基础性任务,而将更具创造性、战略性的任务交给员工。同时,加强对员工的培训,帮助他们更好地与AI协同工作,实现人机优势互补。 AI的浪潮不可阻挡,它在重塑职场的同时,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挑战。实习生的退场只是开始,未来正式员工的岗位也可能受到冲击。如何在AI时代找到人与技术的平衡点,让AI成为助力而非负担,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。职场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,企业和社会也应提供支持,共同应对AI带来的职场变革,让技术进步真正造福人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