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触发关键词”、“你换一个品牌我就信了”、“跳转3分10秒,不谢”,博主植入营销信息的过程中常看到此类弹幕。随着品牌营销形式日益丰富,受众对营销信息警觉度也在显著提升,态度随之发生改变。 从“砍一刀”到“抽盲盒”,从“帮我助力”到“抢限量”,消费者对此类活动“避之不及”,看到相似活动立刻与“套路”相挂钩,甚至有网友戏谑称之为:反诈测试挑战赛。不够真诚的力度、模糊规则的福利和暗箱操作的概率事件极大地引起消费者反感,人为制造的刺激、流行和焦虑不断消解品牌费时费力营造的公信力形象。 「营销」屡次翻车,「套路」最失人心 在实际操作中,即使是最精心策划的营销活动也可能会遭遇翻车。其中,一些过于依赖“套路”的营销策略往往是问题的根源。 我们跟品牌讨论方案过程中,经常会被问:“xxx家最近做的那个营销不错,我们也想跟一波,行不行?” 很显然,品牌是想问:这种营销爆款,我们复刻了能不能爆? 通常得到的答案都是:不建议,新营销方案在初期确实能让人耳目一新,但效仿者多了,也难免引起反馈疲劳,案例越爆越难复刻。 一、降价促销: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 “双微两短两户外”的渠道策略由“优势”降格为“标配”,品牌不得不更多成本和资源争夺有限的消费者,投入产出比降低、同质化战术的竞争导致营销内卷。 降价促销是许多品牌常用的营销手段。然而,过于依赖这一策略可能导致品牌价值受损,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下降。例如,某些知名服装品牌频繁进行打折促销或者突然大跳水,消费者会对其原价商品产生质疑,不仅影响日常销量,还会波及品牌形象。 二、品牌合作:找准伙伴,避免翻车 很多品牌会通过联名合作扩大影响力,提升品牌形象。业界不少联名成就佳话,比如单日破亿的酱香拿铁,抓住年轻人的“峡谷月明”中秋月饼。 然而,不是所有联名都有如此“好运气”,不合适的品牌合作也可能导致翻车。例如,某茶饮品牌与某计生品牌进行合作,由于两者品牌形象差异过大,且营销用语含有明显“擦边”暗示,导致消费者产生反感情绪,进而影响双方的品牌价值,最终致歉退场。 据白皮书洞察,有三个营销风险区是目前最容易出问题的: 一是以传递品牌形象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思潮,主要聚焦在精神和情绪层面; 二是针对特定群体如女性、孩子和老人等,展示品牌关怀的产品和服务; 三是在产品设计和文案解读过程中出现的对民族自信的挑战。 三、细节把控:小细节,大影响 在营销活动中,细节往往决定成败。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失误,可能导致整个营销活动的失败。例如,某餐饮品牌在团购平台上进行限时折扣活动,由于未提前测试系统负载,导致活动期间网站崩溃,消费者无法下单,进而引发大量投诉。细节不到位,“创意”也容易变成“创口”,因此,方案在策划阶段务必考虑到消费者的参与体验,包括吸引力、简易度、获得感等。 四、盲目营销:目标人群、精准定位 许多品牌在营销过程中过于追求覆盖面,忽视了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。这种盲目营销的方式往往导致资源浪费。在以往合作中,我们都能与大多数品牌保持一致,对目标人群的定位、兴趣和行动触发点有着清晰的理解。 在知乎,每一个提问背后都是一个明确的消费触点。知乎用户对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需求推动消费意识的产生与裂变。用户们渴望得到解答,而我们的产品正是他们寻找答案的关键。 消费者警觉性提升是不可避免的事实。但更糟糕的是,消费者对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和改善痛点的产品失去信心,而这恰恰是新消费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。 品牌的更新换代必须建立在挖掘需求、改善理念和推陈出新的基础上,只有扎实的产品和真诚的态度才是最佳的营销策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