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云动媒 首页 运营 社群运营 查看内容

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玩转品牌社群?

2023-12-7 18:17| 发布者: 一灯| 查看: 158| 评论: 0

摘要: 企业必须要拥有一群十分忠于并喜爱自己的“粉丝”,才有可能谈得上成为互联网品牌,才能穿越转型周期。

多传统品牌在转型私域,我非常欣慰。

头疼是TA们知道运用SCRM工具把用户引入社交生态内,但做的社群,在短周期内把用户清洗完毕就再没有下文,行话俗称“割韭菜”,结果自然而知。

尽管都在强调「以用户为中心」,似乎并没有找到长期有效的运营法则;根本因素对 “互联网思维” 和 “社群品牌” 这件事没有清晰「认知」。

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·格鲁塞(1885~1952)的《草原帝国》中,阐述了匈奴、突厥、蒙古等游牧民族人类文明史上最大陆权帝国的管理方式。当初家族为统领3000万平方广阔土地,在疆域内设置几百个城市和根据点,遗憾是该管理方法短短几十年就四分五裂。

然而,1898年的大英帝国却轻而易举做到统治世界,TA怎么做的?其没有像蒙古族那样设计根据点、攻城略地;TA在全球范围内布置不超过100个海外管理基地来为旗舰队提供补给便搞定这一切。

不难看出,从陆权到英权前者在强调绝对控制略显笨拙,后者则利用机动性编制结构网; 我认为和互联网产品极为相似,为什么?

比如,早些年诺基亚思路基本是垂直整合,设立许多工厂来为自己做供应链的事情, 讲究绝对控制。后起之秀的苹果公司到处请人代工,基本上笨活不自己干, 主要把精力放在产品和营销上结果显然易见,前者“不知道做错什么就突然被抢占市场份额”,后者以弱化控制为代价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反之增强了“公司业务的机动性”。

显然,传统品牌转型做社群也同样,绝对控制,收割用户并不长久。

首先应该搞懂 新消费方式 ,然后 将商品打造成兴趣的最佳入口 采用 “T型战略营销” ,以 内容为中心不断做文化延伸、或是转型最佳参考答案。

新消费方式

互联网属于“卖货模式”,而非“造货模式” ;在线上市场中只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,就可以得到商业化变现;由此才说, 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如此强调「用户之上」。

但搞懂用户,并不是一开始就建立的。

最初商品匮乏供不应求时代,生产制造商有绝对话语权,第一次商品定价权的大转移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。

当时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第一批渠道商崛起,定价从制造转向渠道,渠道拿走利润,所以 「渠道为王」。

21世纪后互联网出现,8848、淘宝商城把买方与卖方同时整合到统一信息平台,信息不对称被打破,于是定价权发生第二次转移,用户开始享用主动权。

当过度供给、交易透明成为趋势时想获得商业成功,唯一的秘诀是掌握需求方,于是 「用户为王」 概念崛起。

互联网提供商户和用户连接机会,使得第一款社群品牌出现,那便是“小米”。

通过用户形成社区,再通过需求生产出的品牌与上游供应链谈判,用户倒逼生产获得优势,用毛利战术来拓展用户群。

我认为小米的成功 不仅是“低价”和“铁杆粉丝” ,TA存在价值网因素,雷军用互联网价值网入侵传统手机制造价值网, 最大特点为“毛利趋势于零”。

巧用互联网免费模式,硬件不挣钱+后续软件挣钱来打败靠硬件挣钱的厂商;可以总结为五步走:

抓住消费者、形成社群、用社群做品牌、用品牌整合供应链、用供应链获取成本优势”。

但当今很多传统品牌依然没有学会; 问题在于,时代对品牌能力的要求发生变化, 以往企业竞争力是造货,现在竞争力是抓住用户

随便举个例子:

很多老板遇到转型困境,一大原因违背时代发展逻辑,嘴上说着“以用户为中心”却依然用“卖方市场”的营销逻辑经营自己企业,一直试图用新品类控制市场。

比如,觉得商品卖不动是因为 “客户不喜欢”,就要马上推出低价款 ;认为 商品没有情感价值马上营销着重“情怀” ,都是多余表现。

再或者TA们觉得商品利润不够,就要自己做上游整合工厂;这给自己造成极大风险,花费很大功夫购买设备,重资产投资结果产能完全无法消化。

其次一个品类时间窗机会点只有3年甚至更短,企业花费很大功夫开发出来新产品却发现“同行”早已百米开外。

假设认知到用户变迁该如何做呢?1)轻装上阵,2)落地生根,3)紧跟用户

首先,不在供给饱和时代干“供给改革创新”的事情,新社群品牌讲究做好“核心壁垒当中的二分之一”,其他交给上游更专业的供应商去做。

其次把重心放到下游,加强消费者关系,拥有自己的社群资产,打造强势品牌力是打开“新渠道”,为什么?

我认为有必要了解下互联网传播的规律,过去提起传播第一反应为微博和微信,但核心不同,前者属于旧时代,后者是新时代; 微博与传统电视媒体、平面媒体区别不大属于自上而下传播

混沌商学院李善友教授曾说过,过去流量是 牛顿力学式 ,特点为线性可预测,规模越大,相对流量能力越大。

现在流量是 量子式 ,拥有非线性不可以测的特征,其传播不一定取决平台有多少关注,而是单品内容转发量。

过去做品牌用两个字形容即“砸钱”。

假设一个品牌想通过微博传播,直接可以花钱砸关键意见领袖(Key Opinion Leader),大V转发随便内容都带来几千万阅读,尽管有话题,互动似乎并未沉淀人群。


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