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小店来了,腾讯又有新动作
微信为何能频频「发芽抽枝」?
静水流深,于无声处听惊雷。
8月17日,在电话会议上,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:
腾讯重新定义了直播电商的角色,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,不仅限于视频号直播,还会与微信生态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公众号、小程序、企业微信等进行深度融合,涵盖微信内部所有的社交互动。
上述讲话,一石激起千层浪,江湖奔走,认为腾讯要开启一个「电商」新时代。
自2020年正式上线,视频号在外界的平淡预期中,一步步长成「全村的希望」。
2023年Q2,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几乎翻倍,2023年Q4,视频号的总用户使用时长继续翻番。再到今年一季度,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长超80%。刚刚过去的二季度,视频号总用户时长同比继续显著增长。
快速成长的视频号不仅培育出了自己的直播带货生态,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此「创收」,更强力助攻了腾讯广告业务,连续数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。
如今,腾讯以此为桥头堡,再度升级到微信带货系统,释放出的信号不容忽视。
其一,视频号带货蹚出的这条新路,有望被复制到微信生态中的其他重要产品,产生联动,带来更大效能。
其二,电商被公认为是红海市场,当以产品能力著称的微信涉足电商领域,有望帮助商家建立起全网仅有的全域流量生态,并将用户触达至13.71亿用户。
当然,当下整个视频号的交易体量还非常小,商业基础设施也还在持续完善中,尚不足以和淘宝京东拼多多甚至抖音等电商相抗衡。
但不可忽视的是,微信带货如何破局,不仅影响着微信生态自身,也会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增加变量。
01|微信小店,捅破成长天花板?
这场变身,也是从产品调整开始的。
早在8月12日,微信公告,「视频号小店」将在8月25日起升级为「微信小店」。
视频号直播带货这两年茁壮成长,用户和商家的数字商业需求越来越高,「微信小店」的升级也就此应运而生。
对比「视频号小店」与「微信小店」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改变:
其一,触达用户的范围更广,方式更多元。原来触达的只是短视频和直播围观用户,现在变成了微信全域——公众号(订阅号、服务号)、视频号(直播、短视频)、小程序、搜一搜等场景内带货。
它不仅联动微信内最好的公域流量,也打通了私域流量。其多场景融合的方式,有助于商家更好地触达消费者,提升带货转化率。
其二,商家入驻门槛和保证金降低,甚至支持满足一定条件的商家0元保证金试运营。
此前,很多商家经营微信数字商业,不仅要打开小程序商城,而且还要打开视频号小店等多个页面。未来,商家可能只需要管理一个后台,可以同时管理微信内所有产品场景的带货运营。
而且,传统电商往往强调和重视运营,依靠中心化流量分发匹配「人」与「货」。但「微信小店」更像是小程序,连接商家与用户,用户用完即走,是商家的助手和工具,与淘天、京东、抖音等都大为不同。
「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。」这句话或许预示了「微信小店」的运营成长路径,未来它更多的是产品驱动,而非平台驱动。
短期未必能做很大,但是它连接了微信生态的商家和消费者的需求,一旦突破临界点,或许也能蔚然成林。难怪刘炽平将其定义为一个「更大、更有意义、更高上限」的带货生态系统。
02|微信为何能频频「发芽抽枝」?
几年前,抖音用户超越微视,一篇《腾讯没有梦想》的文章流转,一些人质疑腾讯老了。
如今,微信视频号生机焕发,发芽抽枝,「微信小店」也破土而出,希望塑造一套自己的「带货」生态。
已经13岁的微信,还在继续自我突破,不断孕育出新芽。这离不开腾讯培育生态的耐心和打磨产品的基因,这是一家足够「延迟满足」的企业。
正如刘炽平在电话会议中表示,「我们希望以非常耐心但系统化的方式建立一个生态系统,使其有别于单纯的直播带货,对商家和用户来说更有价值。……在某种程度上,这与我们多年来建立小程序的方式相似,我们已经耐心地建设其生态系统,似乎没有产生很多收入,但当它真正释放出其力量时,它产生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度,对线上和线下的商家和内容创作者非常有价值。」
过去十余年,微信走了很重要的三步:
其一,打造小程序,它让微信生态有了商业属性。对商家来说,他们也有了「私域」经营阵地,开始积累粉丝,并完成了交易闭环。
其二,推出企业微信,它使商家进一步触达消费者,实现全天候营销服务,同时又和微信分隔开来,不至于过度打扰用户。
其三,发布并完善视频号。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动作,标志着微信形成了「私域+公域」的生态,也标志着微信从一个即时通信工具,成功向「工具+内容」的生态体系进阶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产品在繁荣生长的同时,并没有破坏微信的生态,而是与微信有机融合在一起,让微信更加立体多元,层次更加丰富,构筑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与工具,形成了互不干扰的闭环,交互更密切,同生共长。
比如,公众号、视频号的创作者通过创造优质的图文内容,从微信公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,这些粉丝变为私域流量,创作者通过植入广告等模式获得了收入,商家通过广告实现了带货,用户从创作者获取知识和信息。创作者、用户、商家在价值循环中都得到了生长,形成良性循环。
完善的底层生态加庞大的用户规模如同一片肥沃的黑土地,就像现在,「微信小店」刚刚「发芽」,视频号、小程序、搜一搜、小游戏等业务已然「抽枝」。
2024年Q2财报显示,视频号总用户时长同比显著增长,小程序总用户时长增长20%,通过小程序促成的交易额实现双位数增长,小游戏总流水同比增长30%。
03 | B端与C端「新芽」,相互滋养
微信枝繁叶茂,也顺势带飞了To B业务。
腾讯Q2财报显示,受益于企业微信商业化提升,以及视频号商家技术服务费的增长,企业服务业务实现了十几个点的增长,毛利率也有所改善。
让人刮目相看的是,调整了一年多的To B业务也长出了「新芽」:腾讯会议在多个行业的渗透率已经超过50%,每天通过企微服务的微信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。腾讯会议、企微、腾讯文档的商业化收入都实现了新的突破。
To B直面中国数亿商家和企业,在生意难做的大环境下,重回增长轨道极为不易。
这一方面要归功于腾讯持续研发投入。自2018年转身To B以来,腾讯的研发费用已经超过3000亿元,为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「技术地基」。
另一方面,技术商业化的核心是落地。而在微信生态体系内的多个应用,正是AI技术最佳的落地场景。
近几年,腾讯的B端和C端业务融合,紧密协同。
今年,腾讯基于混元大模型将腾讯广告系统升级至3.0版本。微信广告基于该系统上线的直跳视频号小店广告链路,直接帮助商家小珑玛玩具的下单率提升到了7.5%,单日广告GMV提升至21万,下单投入产出比提升至1.8。
近期,腾讯发布了腾讯云大模型AIGC产品矩阵。应用在微信带货上,它还能生成商品介绍、种草营销文案、短视频脚本,并帮助商家以极低的成本更换商品背景,实现模特换装等。
反过来,AI技术在C端业务上的丰富实践经验,也更好地帮助了To B业务在实体产业中的落地。
例如,腾讯基于自研游戏引擎、AI生成技术和南航共同研发了自研视景。它能让民航飞行员们更沉浸式地体验仿真驾驶,进行飞行模拟训练,目前已通过民航局D级鉴定,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。
在产业领域,腾讯金融云已经与财富趋势、神州信息等多家伙伴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。
这样来看,腾讯的To B和To C业务深度融合,To B用技术赋能To C,让更多好产品迸发,又带动To B增长,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循环商业生态。
04 |结语:产品长青,大树成林
一家科技公司如何拒绝老去,不断迸发新的成长力量?
纵观全球科技巨头,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等都曾一度陷入停滞,但它们通过产品开放、生态融合、技术创新等各种方式,为自己找到了持续增长的新动能。
诞生于35年前的微软office办公软件,如今融入了大模型技术,常用常新。
谷歌旗下的Android 最初只是用来打造PC端智能相机的操作系统,经过开源后一次次迭代,与全球开发者共建,才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。
亚马逊最初只是一家卖书的网站,后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扩张边界,扩大至全品类电商,建立起涵盖物流、支付、线下零售等领域的商业大厦。
而腾讯的每一次「焕新」,都离不开独特的生态土壤和扎根在基因里的产品文化。
从QQ到微信,从微信支付到视频号——某种意义上,腾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产品进化史。
其「小步快跑,试错迭代」的产品开发机制,「别让我思考」的极简主义理念,「变成白痴级用户」的用户驱动战略,让腾讯一次次在消费互联网上开疆拓土。
电商也是消费互联网中的重要一环,腾讯是否能够继续以产品能力创新,在这个疆域撕开裂口,将是一个新的考验。
页:
[1]